立夏已过,小满未至,雷雨倏忽而至。
5月15日清晨时分,巴南区二圣镇王家河村四合头组,二圣镇卫生院柯昌良家医团队已搭好雨棚、摆好桌椅和检测仪器,等待前来进行集中健康体检的村民。
▲巴南区二圣镇卫生院家医团队进村为村民免费体检。通讯员周尚炜摄
“老辈子,高压了,血压高了要记到按时吃药哟”“婆婆,有胆结石了哟,记着少吃油腻食物,要清淡饮食”……细细检查、耐心叮嘱,对村民的咨询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医护人员的耐心和细致,赢得村民的一片赞许声。
“路远看病难,有病扛、有病拖,这在以前的二圣镇是常态。”二圣镇卫生院院长张长敏介绍,为了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服务在各村组“落地生根”,卫生院组建了4个家医团队,走村进户到群众身边嘘寒问暖。年,全镇公卫工作群众满意率达93%,在全区20余个乡镇级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比中名列前茅。
4个家医团队为上万人进行免费体检
“二圣镇辖6个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1万多人,我们根据村组及人口数量,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个家医团队负责。”二圣镇卫生院副院长陈先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每个团队有一名*员,由全科医生带队,公卫科、护士、中医、化验、B超等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参与,“每月除了1、4、7号赶集日和国家法定节日外,周末家医团队都要下村,风雨无阻。”
▲巴南区二圣镇卫生院家医团队走村进户为村民看病送药。通讯员周尚炜摄
统计数据显示,年,二圣镇卫生院家医团队下村集中体检56次,入户体检87次。近三年来,家医团队共计为辖区居民人进行了免费体检。
“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头昏、腿脚酸痛,走远路不得行。”完成体检,村民桥大爷提着家医团队提供的面包和牛奶,慢悠悠地往家走去,“现在医生都是到村里体检,方便得很。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现在身体好多了,还能做点活。”
73岁的*大爷同样身患糖尿病,却喜欢喝一杯,去年还因此住院。“每次进村体检,我们都要叮嘱他少吃甜的,莫抽烟喝酒。”柯昌良看着*大爷最新的血糖检测结果,脸上有了笑容,“从最高的11降到7.2了,快正常了。”
临近午时,集中体检完成,家医团队又马不停蹄前往行动不便的村民家里开展入户体检。
76岁的陈大娘患有严重高血压和类风湿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是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登记在册的“重点管理对象”之一。
经过家庭医生近一年的调理,老人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关节疼痛也得到有效缓解,“热天冷天他们都经常过来看病送药、检查身体,水都不喝一口。”
每年上万个电话为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我们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项目有健康档案、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慢性病、传染病、孕产妇、精神病等十四大类、47小类服务科目。”二圣镇卫生院公卫科医生丁贵香介绍,特别是孕妇、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这些服务项目至关重要。
“前年体检,小吴医生告诉我B超查出来我肝上有个块块,医院检查,还通知了我娃娃。”70岁的周奶奶说,进一步检查后,医生说要立即手术,“再晚一点问题就严重了,多亏了卫生院的医生。”
卫生院公卫科医生杨国琴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近三年来,她对接帮助过多位孕产妇,“产前、产后家访,询问新生儿喂养情况,给产妇讲解如何正确哺乳喂养,查看产妇身体情况,教会家长子女预防接种时间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等。”
目前,二圣镇卫生院共为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占该镇常住人口的75%以上。
为何不是百分之百?
“一些人搬进了城里或者外出,这部分村民的建档存在困难。”公卫科科长雷飞燕介绍,除了下乡体检、给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还要对居民进行定期入户和电话回访,“我们每年打的健康电话服务就有上万个。”
签约“家庭医生”病人的病情都一清二楚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心疼花钱,即使身体不舒服也硬扛着,往往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张长敏介绍,卫生院刚开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时,老百姓不相信是免费,来的人很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免费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惠。”
不仅如此,许多村民还有了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
“我管辖人,其中重点人群66人、残疾11人……”二圣镇卫生院家医组长邹玲娟介绍,家庭医生签约后,医生的姓名和手机号码都会发给每一户签约村民,“最多的时候,一天出诊十几次。每一位病人吃什么药、什么时间上门诊疗,在我脑子里都一清二楚。”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打工,老人在屋头有个头疼脑热都有医生照顾到,我们在外头也安心。”村民杨建涛的母亲张婆婆正是邹玲娟签约负责的村民之一。
“下村体检、入户诊疗、建档案、病情追踪……说实话挺累的,但听着一声声谢谢,看着93%的群众满意度,又觉得辛苦付出是值得的。”下村归来,邹玲娟的裤脚沾满泥土,疲惫的脸庞却绽放着笑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张长敏用12个字概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我们将重心放在提高大病重症的检出率、准确率上,紧扣群众需求,把慢性病、传染病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让群众既听得懂,也能照着做。做到小病早发现,难病早治疗、慢病早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