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雀斑的完美演绎让人忘了这是变性人的故事,只是一段用生命找寻自我的旅程,全片都在绽放人性自由的花火。
一首悲情的叙事诗丹麦的郊外风景铺满镜头画面,开阔的海岸、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最后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画面:艾纳家乡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着光秃秃的五株小树。这里是艾纳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儿的童年记忆,是停滞不前的不断回望,也是画家艾纳的内心图景和灵感来源。
开篇他们是相处六年并深爱彼此的模范夫妻,在聚会上都不忍向周围的人炫耀他们之间的爱和相互吸引。他夸赞她的脚踝,回想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她坐在台阶上,看到了迎面走来的他,主动搭讪了他,他随即害羞的脸红。格尔达说:“是我主动亲吻了他,他太害羞了”,他们相视一笑,满是甜蜜。让人确信他们深爱彼此的理由是他们交谈时的眉眼,与对方诉说每句话时抑制不住的微笑,这份甜蜜感是由他们内心所绽放的,溢满空气。他们如此相爱,即使过了六年,对彼此的吸引依旧只增不减。
发展格尔达将画作拿给画商,却被画商以题材缺乏吸引力而拒绝。她沮丧地回家,把这份沮丧也带入了与艾纳的对话,但随即就被两人的嬉戏打闹所取代。由于约好的模特有事爽约,格尔达希望艾纳可以临时充当一下模特。
「“你能为我做点什么吗?”
“一切。”」
就这样,这是艾纳第一次穿上女装,是一双丝袜和一双女式皮鞋。他穿好后假正经地并拢双腿端坐,但心中蔓延起一丝奇妙的感觉。身上盖着的一条芭蕾舞裙,手上抚摸的触感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而一旁的妻子看着穿着女装的丈夫忍不住笑了起来,却未察觉到有些事情正在发生悄无声息的变化。正在艾纳沉浸在这份酝酿之中的时候,一位女性朋友来访,看见艾纳,问这是?格尔达介绍到“Lily!
那是一次聚会,格尔达开玩笑地将艾纳打扮成女性的模样,为他化妆,为他挑选假发和衣物,以艾纳表妹Lily的身份去参加聚会。聚会上,“Lily”感受到了很多男性的注视,甚至有男性来和他搭讪。其中一位画家Henrik将他带到远离聚会大厅的地方聊天。Henrik在没有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吻了他,而这个瞬间刚好被到处寻找他的格尔达看到了。接吻过后的埃纳尔突然流了鼻血,格尔达只好带着狼狈的“Lily离开了聚会。
到家之后,格尔达哭着质问艾纳和Henrik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且她说希望“Lily”消失,这只是一场游戏。艾纳答应了,但他食言了。在那之后他再次打扮成“Lily继续与Henrik见面。而在一次亲热中,Henrik却叫出了艾纳的名字,他其实是把“Lily”当作艾纳。意识到这一点的艾纳情绪激动地跑回了家。回家后的艾纳坐在客厅里泣不成声,格尔达回来后关切地询问他怎么了,却得知了他和Henrik在聚会之后依然见面的消息。艾纳哭泣着解释着是“Lily”,“Lily”其实一直存在于他的身体里,在他小的时候就存在。他一直画的那幅风景画是小时候的“Lily”和喜欢的男孩子一起玩耍过的地方。在和男人接吻之前,所有的一切可以视为游戏,但在此之后,艾纳不是怀疑,是越来越确定,自己就是女人,生来就是。
得知这一切后心情复杂的格尔达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她想要记录下“Lily”,她想要与这个并不存在的“Lily”获得对话。于是她创作了许多以“Lily”为原型的画作,并且得到了画商的认可,甚至受到了到巴黎展出的邀请。而此刻的艾纳正处于混乱性别认同的痛苦之中。但终于有了机会的格尔达还是决定带着他一同前往巴黎。沉浸在作品终于被认同的喜悦中的格尔达却逐渐发现艾纳变得越发地痛苦。他痛苦于他明明如此爱她,但他的内心里却住了一个“Lily”,而Lily认为这具身体属于一个女性。他痛苦于他渐渐忘记了记忆中的那个地方,那个和他作画的所有灵感相关的地方,因此他也无法再作画了。
末篇
格尔达决定帮助艾纳,她为此甚至找到了他口中“Lily”的童年玩伴,安排他们见面,却不见成效。之后,艾纳在童年玩伴的开导下,开始不断地寻求医生的帮助,却得到各种各样的无效诊断,甚至有一次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最后,在格尔达的帮助下,艾纳终于在一位医生那里得知了变性手术的存在。格尔达同意了,即使知道变性手术会让她失去她的丈夫,但她理解他,理解他的痛苦,她希望他能够做真正的自己,只要他能活得开心就足够。她在他手术的期间一直陪伴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第二次手术失败,因为感染致死。
电影的开篇是艾纳小时候与同伴去过的湖边,也是他一直作画的灵感所在。但当他的性别认同混乱的时候,他开始忘了那个地方,他感受到他身体中小女孩Lily的无助。影片的结尾格尔达亲自来到了那个地方,也是对艾纳的一种特殊的告别仪式。片尾长镜头,一条丝巾飘向天际。
“Letitgo!去飞吧,做一切你想要做的事情!
此时的格尔达好像看到“Lily又活过来了,开心地在空中舞动。
因为懂得所以支持
就算两个人身体不在一起了,感情不在一起了,最后灵*也不在同一个时空了,可是我懂你,你的心我能感知到,这就是契合,所以我支持你,因为我明白你,我爱你,就像我第一次吻你的时候感觉在吻我自己,你就是我,我不帮你还有谁能来?
最后他离开了,但他和内心走出来的女孩真正的拥抱在了一起,在如诗如画一般的北美风景里面,终于得到了自己,就算离开,也是以真真正正的自己的姿态。
「附」性别认同(英语:Genderidentity)是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别的亲身经历。性别认同可能与出生时的性别指定相关(即顺性别),也可能与其不同(即多元性别)。所有社会都有一套性别类别,可以作为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的基础。在大多数社会中,指定性别中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存在基本的分歧,大多数人坚持着性别二元论,其中包括对生物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别表现所有方面的男性表现和女性表现的期望。在所有社会中,有些人并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基于生物性别的性别指定。其中一些人是跨性别,性别酷儿者或非二元人群。有一些社会有第三性别分类。核心的性别认同通常从三岁形成。三岁以后,改变是很困难的,并试图维持相同的性别指定可能导致性别不安。生物和社会因素都被认为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影响因素:先天与后天尽管尚未完全理解性别认同的形成,但已提出许多因素被认为影响其发展。社会化(环境因素)与先天(生物)因素决定性别认同的程度是心理学中持续存在的争论,被称为“先天与后天”。这两个因素都被认为对性别认同起了影响。影响个体性别认同的生物因素包括产前和产后激素水平。虽然基因的构成也会影响性别认同,但它并不会对其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可能影响性别认同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权威人物,大众媒体以及儿童生活中其他具有影响力的人所传达对性别角色的想法。当孩子由某个坚持严格性别角色的人士抚养时,他们更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将他们的性别认同与相应的刻板印象的性别模式相匹配。语言也发挥著作用,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区别男性和女性特征,并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为调整为这些预定的角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与性别相关的行为,进而表现出性别认同,然后通过这种行为获得奖励或惩罚,因此借由模仿和追随周围人们的性别模式来塑造人格。先天与后天争论中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大卫·利马,也就是所谓的“约翰/琼案例”。利马在婴儿时,经历了一次错误的阉割,失去了他的男性生殖器。心理学家约翰·曼尼说服利马的父母将他当作女孩抚养。利马长大成女孩,穿着女孩衣服,周围都是女孩玩具,但感觉自己不像女孩。在他13岁时试图自杀后,利马被告知他出生时具有男性生殖器,并进行了重建手术。这违背了曼尼的假设,即性别认同是由养育子女的方式决定的。生物因素一些产前生理因素,包括基因和激素,可能会影响性别认同。性别认同的生物理论表明人们通过这些因素而不是社会化来获得性别认同。荷尔蒙的影响也很复杂:决定性别的激素是在胎儿发育的早期阶段产生的。如果产前激素的水平发生改变,性表型的发展也可能发生改变,大脑对一种性别的自然倾向可能与婴儿外部性器官的遗传构成不一致。激素可能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言语和空间能力、记忆力和攻击性之间的差异。产前激素的暴露影响下视丘调节生命青春期的激素分泌,如女性的性激素通常在月经周期后产生,而男性的性激素不遵循这种模式。双性人对到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有一些双性人特征。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说法,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性别特征包括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变异导致“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双性人的变异可能使婴儿时期的性别指定复杂化,并且该指定可能与孩子未来的性别认同不一致。透过性别指定疗法来使性别特征更符合指定性别可能会侵犯人权。年对以女性身份被抚养长大的双性人,出生时XY染色体,阴茎发育不全,膀胱泄漏性外翻及阴茎外伤的性别认同研究,结果发现78%的研究对像以女性生活,而22%的人决定根据其遗传染色体为男性而进行性别变更。该研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婴儿或幼儿期性别指定为女性后,后来患者决定性别重新登记给男性的机会增加,但与产前接受雄激素就完全确定核心性别认同的概念不相符。”一份年的临床评论文章发现,有8.5%至20%的双性人患有性别不安。澳大利亚的社会学研究表明,19%出生时具有非典型性别特征的人最后选择了“X”或“其他”性别选择,而52%是女性,23%是男性,6%不确定。出生时,研究中52%的人被指定到女性,41%被指定到男性。社会和环境因素年,约翰·曼尼提出性别认同具有可塑性,并取决于儿童在幼儿时期被扶养为男性还是女性。曼尼的假设从此失去了信誉,但学者们继续研究社会因素对性别认同形成的影响。在年至年,像是父亲离世,母亲对女儿的愿望或父母刻意培养性别认同等因素被认为是社会因素。最近的一些理论认为,父母的精神病理学问题可能影响部分的性别认同的形成只得到了极少的经验证据,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缺乏对出生后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确凿证据”。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除了母亲的轻度抑郁症之外,性别不安儿童的父母没有表现出任何精神病理学问题的迹象。有人认为,尽管证据很少,但孩子父母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换性者(英语:Transsexual)经历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性别指定不一致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时的性别指定没有文化的相关性,并希望身体永久转变为符合他们的性别认同,通常寻求医疗援助(包括激素替代疗法和其他性别转换疗法),以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生物性别与其性别认同对齐。性别不安(英语:genderdysphoria),又称性别焦虑、性别不一致,旧称性别认同障碍(英语:genderidentitydisorder)或易性症,是一个人因为出生时的性别指定而遭受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指定不符合该人的性别认同,并且该人是跨性别。有证据表明,性别认同不同于性别指定的双胞胎可能不仅仅是出于心理或行为原因,而且还有关基因或出生前暴露于相关荷尔蒙的生物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