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的“忠武路四小生”,金秀贤退伍后的新作《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在万众期待中登场。
在三十代初期的韩国男演员中,金秀贤真的各方数据平均优秀,显得格外出挑。演技稳扎稳打,大小银幕通杀,有高人气流量的话题代表作《来自星星的你》,也有能撑起主演的演技保证和电影角色,比如《隐秘而伟大》。偶尔有迷幻的剧本选择如电影《real》,但去年客串高热度的《德鲁纳酒店》,颜值气场在线的惊鸿一瞥,还是让观众对他的新作,充满期待。
一开始我还对这部名字拗口,设定清奇的TvN新剧,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要如何讲述如此敏感的话题:
该剧讲述因为艰难的人生重负而拒绝爱情的精神病院护工,和因为本质性缺陷而不懂爱情的童话作家,两人相遇后治愈彼此的伤痕的如同奇幻的童话一般的治愈爱情故事。金秀贤饰演精神病院护工文康泰,他从小父母双亡,独自照顾罹患自闭症的哥哥,过着牺牲奉献的人生。他没有伟大的梦想,也不寄望于自己的人生能好转。只希望能以护工的微薄工资和哥哥一起吃饱、睡安稳,坚持度过每一天。徐睿知出演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气儿童作家高文英,她由于幼年孤独,长大后展现了极端利己主义,且目中无人、傲慢无礼,且言语粗俗、行动鲁莽。
这个设定让我不禁想到,TvN去年非常独树一帜的大胆尝试《精神变态日记》,稍微有点虎头蛇尾,但优点非常突出,切入点新颖又发人深省。
首播两集之后,我非常喜欢《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除了兼具一个高质量优秀剧的基本优点,满足了视觉享受,全员演技流畅,人设丰满不落俗套,画面美轮美奂,神转场眼花缭乱,剧情节奏紧凑,引人入胜外,我更想夸的是,作品稳定的表现之外,想要探讨的深层社会话题和传达的正面能量。
结合我最近在很认真地研读荣格的一系列心理分析著作,我很想让喜欢这部剧的人认识表象以外更多优点,让不熟悉的人,多一种了解社会现象的比较轻松的途径。
说实话,荣格比弗洛伊德,尼采更加晦涩难懂。一知半解的时候,我巧遇了这本仿佛教科参考书一般的水木丁的新书《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讲述关于个体面对在社会中的困境,以及我们要如何认识自我,接受包括负面情绪在内的现实。
用硬核书搭配这部剧,我越发想肯定,金秀贤小哥哥的眼光真好。
(一)未发现的自我,格格不入怎么自洽和相处?
金秀贤小哥哥因为自己的哥哥,频频需要搬家移动,所以导致他不敢与人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关系,甚至是正常的社交关系。总是被误解,然后被迫承受。善良,隐忍,沉默,忍辱负重,体谅别人。
徐睿知饰演的人气女作家,看似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将所有人理所应当的拒之千里之外,但从小坎坷的个人经历,导致的伤痛却不为人知。冷酷,*舌,不近人情,魅惑,又格外带感。
两个人不管主动被动选择了孤独的格格不入,这都是夸张后的艺术化处理设定,但却传递出一种信号:
大家作为个体,都不得不去面对一些困惑,格格不入是我的问题吗?我必须要去妥协和改变吗?尤其是当我们作为少数和弱势的一方,这种认知的纠结和痛苦会加倍。
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允许个体的多样性的问题,因为确实是存在着众人皆醉我独醒,少数弱势群体是对的的情况。
而且所谓的标准都是人为设定,也许有悖于被广为接受的当下的A,B,C规则,但顺应的法则D,也许某一天也会取代A,B,C成为主流。
水木丁在新书中,详细解读了荣格篇幅很短的论文《未发现的自我》,把个体放入社会中,宇宙万物中,换个角度去认识自己,从个体面对的不同社会关系中展现矛盾、分析问题,讨论个人身份建立,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和宇宙万物之间的连接。
所以荣格认为,绝大多数人会把习得的知识和他们的个性特征混为一谈,对自我中无意识及深层内涵的部分茫然不知。
我们以为的自我,更多的就像是,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要碰到了什么,反弹回来,才能看见“自己”。我们借助的都是外界的反馈,习得的规则概念,而非隐藏在自我意识背后的东西,更不用说本我,超我。
书中在探讨,我们如何保持融入和自洽的平衡,维持自己和群体的边界,认识真正的自己,拥有掌控权,也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识别恶意的投射和宣泄,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所以我很期待,这部剧后续的精彩展开,要如何让男女主能真正接纳自己,放下心结。
(二)我们有哪些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1.自闭VS反社会倾向——认知≠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借助思维活动,如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理性认识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它不一定是个归纳演绎的过程,有可能就是一种直接习得的客观事实,甚至是未经过检验的主观印象。
比如火会伤人,是一个直接的认知,不需要逻辑思维的过程,就能被掌握。
十几年前,我刚开始沉溺于各种刑侦类型的美剧如《犯罪心理》等时,那些连环凶案的犯人,九成以上,不是有过幼时被虐待的悲惨童年,就是天生的人格障碍。
他们不仅不存在我们印象中的思维混乱,甚至会比正常人更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样才能更好地隐藏自己与众不同的1%,混迹在人群中。
他们出问题的是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善良正义的东西,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同样,他们不能认识到,对别人的伤害是错误的。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比失常行为,更致命的是“心盲”。
2.所谓病症,与众不同的表现,是一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