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韩国OxySpa氧疗综合健康管理系统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单相双相鉴别与治疗

之我见(仅代表个人观点)

现在很多人有种疑惑,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是不是被扩大化了?怎么有这么多双相?由于我个人也是先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几年后才开始按照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随着病程演进越来越“典型化”,因此我对此问题还是略有几分发言权的,这篇我就想写写自己的见解。

单相,双相是两种疾病吗?

我认为不是的,单相、双相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他们均属于心境障碍(也叫情感障碍)的范畴,而心境障碍实际是一个“连续谱系”,也就是说,纯单相抑郁做谱系的最左端,纯躁狂作为谱系的最右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表征是落在这个谱系当中某个位置的,而这个位置又可以随时间发生变化,很多所谓的“单相”是未来得及表现出双相特征的“准双相”(据统计正式的双相诊断距第一次就诊时间平均长达8年)。

为什么我觉得这世上没有绝对意义的单相呢?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概念叫“负反馈”,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不断减小,系统趋于稳定。负反馈机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举个例子,人体血糖调节就是一个负反馈过程,当体内血糖升高的时候,会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而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反过来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使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达到正常水平,所以负反馈对人体稳态平衡的调节有关键作用。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他们既可能出现高血糖,又可能出现低血糖,就是因为这种负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神经系统也是一台精密的“负反馈”仪器。正常人情绪也有高低起伏,但是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控制、调节,最终使得情绪在一个稳态值附近小幅震荡,并不会影响生活与健康。而情感障碍患者呢?他们正像糖尿病缺乏胰岛素一样,缺乏某种(或者多种)现在还未知的“物质”,而这种机制比胰岛素复杂得多,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确切的阐释,只能做出“5-HT、NE、DA缺乏”这样单一、表象的猜想。

因此我认为包括所谓“单相”、“双相”在内的情感障碍实则都是一种神经系统负反馈失调,是双向的,只是表现形式差异巨大,详见下节。

单相,双相的鉴别

既然我有了上一部分“单相双相并不独立”这个结论,那么其实也就不存在鉴别一说,而是要分析我们究竟处于“心境障碍”这个谱系的哪个位置。(为了方便,标题我仍然使用“双相”)。

双相的分类

目前医学界对双相的分类主要有:

双相一型:重郁重躁,有重度抑郁发作以及重度躁狂发作;

双相二型:重郁轻躁,即大部分时间表现为抑郁发作,少数时间表现为躁狂,而且相对于抑郁,躁狂的程度非常轻微;

软双相:抑郁反复发作,无明显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环形心境障碍:有多次轻躁狂与抑郁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基本没有自行缓解期;

混合型双相障碍:抑郁、躁狂症状掺杂在一起发作,青少年比较多见。

以上列出的是几种主要的分类,此外还有很多亚型,比如伴随精神分裂症状的双相也很常见,另外从发作频率来讲,双相又有一个亚型叫快速循环型,患者一年之内有4个以上的躁郁循环,有的2周就有一个循环,最夸张的甚至一天当中都有循环,比如我病情后期就体会到了那种白天状态基本正常,下午4-5点立即恶化的状况。

双相的非典型特征

提到双相,绝大多数人一定想到躁狂,或者轻躁狂,就是兴奋、话多、自大、挥霍、精力旺盛等等,其实,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大量病例的观察中(一般都是多年病史),我发现双相具有以下一至多个“非典型”特征:

抑郁反复发作,前期可能是停药复发,后期带药也复发(一般未加足量稳定剂);

抑郁伴随焦虑,甚至焦虑重于抑郁,且焦虑经常表现为激越、易怒、烦躁;

抑郁症状逐渐迁延,即越到后期,抑郁症状占比越大,甚至长达数月、数年之久;

出现缓解-恶化-缓解-恶化这样的反复循环,不一定出现躁狂;

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逐渐失效。

也就是说,我认为诊断双相不一定仅以躁狂作为判断依据,相当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反复发作,抑郁迁延不愈等状况,另一方面,躁狂的定义要扩大化,比如部分患者出现的并不是兴奋、自大、精力旺盛,而是急躁、脾气大、有过激行为等,这都应该作为“躁相”的重要依据。

双相的强相关因素

双相的强相关因素又包括哪些呢?医学界其实已经有了共识,我个人也十分认可。大致有以下几条:

阳性家族史

发病年龄早(一般25岁前初发)

产后发作(双相与激素水平关联很大)

季节性发作

非典型抑郁症状,比如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失眠、厌食,非典型症状则是嗜睡、暴食。

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幻听多疑等

双相更易引起病耻感

现在很多人要么抑郁剂效果不明确,要么有效但仍然抑郁反复发作,我有时候善意地提醒他们,要不要考虑按照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案,辅助情绪稳定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非常诧异敏感,甚至斩钉截铁地回复我道:我不是双相!然后罗列一系列他们没有出现过躁狂、循环等状况的事实,彷佛我再说下去就要跟我拼命了。

其实这个现象非常好理解,“双相”,或者说“躁郁症”,这个词实在不太好听,彷佛就是和“疯子”等同起来了,做事浮夸,一会哭一会笑,神经不正常(而且的确有一部分患者是伴随精神分裂症状的)。而“抑郁症”虽然社会认同度也不怎么样,病耻感好歹轻一些,至少是一种情绪病,主要是心情不好,还算是正常人,容易引起共鸣。

的确,我看过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案例,自己也觉得十分荒谬夸张,但是,双相是一个差异性非常大的疾病,大部分患者终生也没有出现过非常明显的躁狂症状,行为举止都是符合逻辑且旁人不易察觉,这是其一;

其二,双相经过规范治疗的愈后效果一般都是很好的,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仅仅是因为病耻感,自欺欺人,拒绝治疗,那么只会阻碍自己的康复,拖着家人一起受苦,没有任何意义。

治疗及愈后情况

前面那个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是双相的问题,可能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大部分人认为“单相抑郁”是容易治愈的,甚至不吃药自己也能好,而“双相情感障碍”则是一种疑难杂症,一旦摊上,这辈子就完了。拒绝药物,成了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回应。

情感障碍是非常复杂的慢性病,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单纯依靠抑郁剂便实现了“临床痊愈”,对,我用了“临床痊愈”这个词,意思是情感障碍实际上是非常难彻底治愈的。我认识不少病友,他们或许能够停药几个月不复发,然而并不一定运气好到几年仍旧不复发,每次复发都是毁灭性的灾难,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所以我认为治疗情感障碍一定要目光长远,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制定策略也是维持稳定为前提。

现在国际权威机构对双相治疗的主流建议是,不使用抑郁剂(避免转相或者推动循环),一到多种情感稳定剂联合使用。情感稳定剂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主要是经典稳定剂碳酸锂、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还有抗精神分裂药物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其中抗精分药物使用低至中剂量就可以了。情感稳定剂的使用无可争议,而学术界分歧很大的就是双相治疗中是不是绝对禁止使用抑郁剂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医生也有自己的偏好,我只说一下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治疗要结合病史,有重度躁狂、快速循坏发作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抑郁剂,因为抑郁剂已经被证实为推动这两者的一大元凶。如果是单纯抑郁迁延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重度抑郁期可以使用小剂量抑郁剂联合足量情感稳定剂,好转后如果有转躁或者状态不够稳定的现象(参考我个人病史),则可以考虑慢慢减除抑郁剂,但是,情绪稳定剂必须长期服用!

至于目前暂时诊断为单相抑郁症的患者,如果还不打算服用情绪稳定剂,可以先用抑郁剂试试看,效果好的话,密切留意有没有转躁或者时好时坏的循环现象,警惕双相信号,若有苗头及时复诊;效果不好,屡次换药都效果甚微,可以参考我前文提到的双相的不典型症状,与医生商议是否采用稳定剂增效治疗。但我必须加一句,不管是何种情况,停药都需慎重。

总之,不必过分执着于诊断,有效才最关键。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大家务必还是找经验丰富的医生就诊后做判断。

结语

这篇文章写起来要比前两篇困难得多。因为前两篇主要是我自己的客观经历(加上点皮毛的主观理解),再怎么过分,加一句“个人经历,仅供参考”,责任就撇得一干二净。

而这篇我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医学权威。在我的观念中,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牛顿的经典力学屹立不倒几百年尚且被量子力学所撼动,在这个仍然模糊未知的领域我为什么不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希望未来医学的发展能还我们一个真相!

搜一搜或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