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想想你为什么点进来?你的思想有点危险啊!
不过放心吧,这不是标题党,也不是钓鱼贴,今天确实聊这个话题。
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但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一本书《24个比利》,这本书出版于年,并于年出版了续作《比利战争》。
主人公比利的原型威廉·米利根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他于年犯下三重强奸罪被逮捕,结果因为多重人格症而被判无罪。
《24个比利》详细记述了他从童年到法院审判期间的经历,续集《比利战争》描述了其审判后在利马精神病院所受的遭遇。
我在看这两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心理学,《24个比利》号称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长篇小说作品,当时我拿不准这部作品的真实程度有几分,不过还是能判断续作《比利战争》就几乎是一部彻头彻尾开脑洞的小说。
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24个比利》到底有多纪实,同时也说一下如果一个人犯罪了,真的能通过伪装成精神病来免负刑事责任,甚至逃脱法律的制裁吗?
首先,心理学里没有“人格分裂”这个说法,通俗意义上的“人格分裂”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之后改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是现在使用的术语)。
大众经常把“精神分裂症”当成“人格分裂”,这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障碍类型,同样容易被混淆成“人格分裂”的,还有“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每个患者的平均有13到15个身份,最多的可以达到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是3个。
患者所拥有的多个人格被称为交替人格,会交替掌控身体和意识。
交替人格拥有自己的认知模式,拥有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和性取向,还可能拥有不同的语言、口音、手势及笔迹,甚至可能是动物。
在交替人格中,患者最初成长而形成的人格被称为原始人格,控制身体时间最长的人格被称为主管人格。不同人格对彼此存在的知晓程度有很大的跨度,有些是完全知晓,有些则一无所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交替人格类型,不同类型承担的功能也不同:
儿童和青少年:应对原始人格所无法忍受的虐待,原始人格将创伤经历分担到这些人格身上而减少对自己的影响;
保护者或救助者:可能是任意年龄,会将原始人格从困境中拯救,比原始人格更勇敢和坚强;
迫害者:对虐待者的模仿,谴责原始人格,制造负面信息,通常由主管人格来处理,也是主管人格通常会焦虑的原因;
作恶者:同样是对虐待者的模仿,但敌意指向外部世界而不是内部人格;
复仇者:包含因虐待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可能会对虐待者寻求报复,表达整个人格系统的怒火,有很强的敌意。
总体来说,《24个比利》对于DID患者的描写,虽然有一定的改编和演义成分,不过总体上真实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再来说精神病是否可以伪装这个话题。
看了DID的部分症状表现,相信你也能感觉到要伪装成这样,难度极高,要真的能伪装到可以瞒过精神科医生的程度,那可能就要考虑也许就是真的,而不是装的了。
既然装DID难度大,那装其他的心理疾病呢?就以上面提到的几类心理障碍,简单说一下。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特征,有五大方面:思维障碍、知觉障碍、情感平淡、紧张症、自知力障碍。
其中,思维障碍里有一项很有意思,叫语词新作,患者会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在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比如把“日”和“夕”罗列在一起,生造出一个新字来指一昼夜。
这种事情,历史上有一个著名人物干过,就是武则天,她登基以后,给自己改名叫“武曌”,这个“曌”字就是她自己新造的,意思是“日月当中照(曌)”,这么看来,这位女皇帝说不好就有精神分裂症。(话说,我好几年前做创意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事)
再说分裂样人格障碍,以社会隔绝、情感疏远为特征,多发于男性。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往往投入较大的精力于非人类的兴趣方面(如数学、天文学等)。
分裂型人格障碍,则是以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和多疑为特征,其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并高于其他人格障碍。表现为社会隔绝,理解、思维和沟通有障碍,外表和观念古怪,情感限制,过敏多疑。
不难看出,分裂样和分裂型的临床表现,其实是挺常见的。这么看,好像不少人都中招,芭比Q了有没有?
但还是要强调,符合症状不等于患有障碍,任何心理障碍的评估,都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判断标准来得出结果的。(还是那句老话,不管科普哪类心理障碍,我不会说诊断标准)
总而言之,想要通过“装精神病”来犯罪,从而逃避应有的制裁,可能性不大,而且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哪些心理疾病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即使能做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不偿失,要么就是被当成真正的患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强制治疗,要么就是在练习伪装的时候,真把自己弄“疯”了,当然“社死”是肯定免不了的。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随着天网系统、法医取证、痕迹学、生物学等多种破案技术手段的进步,加上不在计划之中的难以预料的突发意外,小说里存在的“高智商犯罪”、“完美犯罪”已经几乎没有生存土壤了。
正因如此,社会治安得以变好。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好更多的是因为“害怕承担相应的后果”,是“惩恶”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不应该做这种事的自觉”,不是“扬善”的结果。
要知道,“不敢做”和“不想做不愿做”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被监控,而不得不为的行为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人设”,而这种人设很有可能在独处、不受法律约束、不受他人监管的时候轻易崩塌,长期被压抑的思想可能会像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一样强力反弹,从而产生一些“报复性”的行为。
当下非常流行的“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论调,实际上就是一种只看表象、忽略本质的观点。
这种观点极其容易造成“慕强”的思想,进而忽视客观条件对“弱者”的影响和限制,就觉得一个人犯错或“失败”,都是咎由自取,继而陷入思维的误区,并且也会忽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不是说“好心办坏事”就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原谅,也不是说只要情有可原,造成任何结果都没有关系。
当众人都信奉“论迹不论心”,忽略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复杂综合体,不接受人的不完美,一旦谁谁谁的人设崩了,“人心难测”的论调自然大行其道,于是觉得活得累。
只有重视事情背后的原因,并由此寻找解决方法,才能有效改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好了,总体的道德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当总体的道德水平升高,人与人之间才会少很多相互猜疑,才会觉得“人心可测”,才会活得轻松。
这只是理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教育中长大,只要竞争存在一天,猜疑就会存在一天。
这也不只是理想,当自然科学将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资源不再有限,不再需要拼命竞争,人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人文学科将人的道德水平提高到新的维度,“人心可测”也就实现了。
世界的尽头
是共产主义
当然
靠等是等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