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诿过怨气怨言记仇与精神病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尽管我经常为那些诊断正确、治疗成功的病例而欣欣然,对我不乏激励作用,但也不时会回首自己在以往临床工作中诊断失误或治疗失败的病例,既是总结经验教训之需要,也为此感叹,治病难治命。

每当回顾这些令我扼腕叹息的病例时,第一个闯入我脑海里的便是那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年高考前发病的年轻人。当年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出院后于次年参加高考,考取了一间不错的大学。在此后的大学本科四年时间里,他在坚持服用维持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比较满意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进入一间属于国企的贸易公司工作。随着他顺利地参加工作,我也根据他的病情改善程度和维持药物存在的过度镇静作用,逐渐减少了他的维持治疗药物剂量。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病人因对国企工作环境不满意,辞职进入竞争较激烈的商业企业工作。在此期间他对激烈竞争的商业企业的环境适应不佳,数次跳槽,甚至自主创业做小微企业,但都未能坚持下来。与此同时,他又曾因病情复发数次住院治疗,可惜的是他再未能完全恢复社会功能。在几年前,他因病情复发后有暴力行为,被家长报警后非自愿住院治疗。后来,因为其父母年事渐高,不敢再面对患者出院后可能的病情波动及相应的暴力行为风险,一医院要求接患者出院的要求,以致他这次住院后一直未能出院。

之所以这个病例让我扼腕兴嗟,是因为我意识到,他的家庭以及他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最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据我所知,他父母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一直有比较尖锐的矛盾,而且他们常将这些矛盾中的问题归因为对方的过错,也就是“诿过”。甚至他们夫妻间发生冲突时,都习惯于翻出当年的“老账”。我从患者本人口中得知,当年他父亲对他外祖父母一家的人和事多为“差评”。在患者每次发病后,其被害或关系妄想中,也会有牵涉其外祖父母一家的内容,对其外祖父母一家怀有不忿和敌意。

我之所以要以这个病例作引子,是因为这个病例的家庭关系中几乎包含了本文标题中所罗列的“诿过、怨气、怨言、记仇”等多种负性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可能在他一而再再而三复发住院并在最后这次住院后很难出院的结局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以上几种现象绝不只见于这个病例的家庭,而是见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甚至与他们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患精神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诿过,就是把自己生存环境中所有的不如意都归因于外界的人和事,从不检讨自己在这些问题中的差错或失误。我曾写了四句打油诗调侃过这样的现象:

崴脚总是地不平,

撞头又怪墙无情。

拉稀只说厨子坏,

出汗也怨天太晴。

简单说,这种认知模式和反应模式,大概反映了其童年期没有得到过正确的挫折训练(如儿童摔跤后成人教他“跺地”,怪地绊倒了他)和低自尊心态(怕认错被追责或被人看不起)。诿过的伴生现象是“邀功”,即将自己周围发生的于自己和同伴有利的事物,或其本人起了微不足道作用的“成就”言过其实地夸耀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不时摆出来炫耀一番。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常以“救世主”身份自居,把“若非我如何如何,咱家就会怎样怎样”,仿佛没有他的存在,地球已经罢工歇菜。

怨气和怨言也是相伴而生的双胞胎。因为诿过,总怪罪别人,自然会有怨气。因为邀功,别人没有如其所愿那样热情赞美,也会有怨气。怨气多是责怪他人不认错、不领情,以忿忿不平之态表露出来,既有怒气,又多怨言,以致让人觉得他受了天大的委屈,不给他道歉认错或加倍补偿,就是狼心狗肺。

因为觉得错在他人、自己总是遭受不公、世界欠了给他道歉和补偿,因此怨气冲天、牢骚满腹,自然就会将自己所有“不爽”归因于他人,对这些人和事乃至整个世界充满敌意和仇恨。

在他们的记忆里,自己遭受的不公和委屈是一部总有续集的连续剧,想起来都是苦,说起来都是怨,怎么不会对这些人和事不耿耿于怀呢?于是,他们看到、想到一个人、一件事,都首先联想到的是令其不快的记忆,不能说总会“千仇万恨涌上心头”,也一定会有怨怼之心。这就是“记仇”模式,在他们的记忆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可怨、可恨之处。

如果前述诿过塞责、怨气怨言、敌视记仇成为一个人认知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模式的持久性定型化状态,对其本人而言,就会有“人间不值得”的痛苦,会在潜意识层面抗拒与外界建立融洽关系,成为其追求快乐幸福的反作用力;对他人来说,则是严重不公和伤害,甚至是情感虐待,使其获得真诚友情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一对夫妻中的一方,甚至双方都是这样彼此相处,他们对自己婚姻就不可能有幸福体验和认知,由这样的父母养育成长的子女就不能活泼快乐,也可能同样学会诿过邀功、怨天尤人。随着他们长大到有与父母抗衡的能力时,当遇到任何让其感到不爽之事,就会诿过、怨恨、记仇,对内针对父母,对外针对社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发展为典型精神病发作。

诿过、怨气、怨言以及记仇彼此关联,共生共存,既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会一朝一夕消除。对于一个人已经形成了的习惯性诿过塞责、怨气怨言、敌视记仇的认知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模式,精神医学的生物学治疗手段基本上无能为力。因为精神医学的生物医学属性决定了精神科医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即只能着眼于解决患者当前存在的主要精神病理现象。

对于存在这样长期形成的精神病理现象的基础乃至成因的患者和家庭而言,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在使用精神医学的生物学治疗手段使患者病情获得足够理想的疗效后,会建议他们寻求心理治疗师帮助的原因。

本文转载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