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因为对疾病知识认识的局限性,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不利于疾病的诊疗,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治疗的延误。
下面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您中了几条?
01
误区一:只要病人有幻觉、妄想就是精神分裂症。
某些器质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颅内感染、癫痫、帕金森氏病、肝豆状核变性、糖尿病性低血糖或酮症酸中*、席汉氏综合征以及物质滥用、情感障碍等都可以继发或伴有各类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02
误区二:认为精神病人是“*神附体的表现”。
精神病人在发作时表现手舞足蹈、胡言乱语、捕风捉影、疑神疑*、行为紊乱,似乎象是“*神”在作祟。尤其是癔症病人,常表现出特殊形式的意识障碍,自称是“*神”附体,说话拿腔拿调,以死人的口气说话,甚至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样更容易使人对*神信以为真。因此有的家属请巫医“跳大神”,烧香拜佛,甚至对病人使以残酷的刑罚,严重时危及生命,这些都是极其荒谬的,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精神病人的言语、情感和行为异常是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并非是*神作怪,患了精神疾病也不要请巫医来治疗,要相信科学,医院进行诊治。否则,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03
误区三:认为精神病人都神志不清。
急性脑器质性疾病继发的精神障碍在发病期不认识亲人,分不清时间、地点,但绝大多数精神病人意识是清晰的,不存在意识障碍,甚至有的精神病人还会有条不紊的工作,一点都不糊涂。
04
误区四:只要病人心里的“结”打开,病就好了。
许多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比较少,加上对精神疾病传统观念中的耻感,不愿轻易承认是精神疾病,或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病。
病人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工作受到影响,家属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最了解,就是一时想不开,我带他(她)去旅游,让他(她)放松一下就没事了,没必要看医生。事实上,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就象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有生物学的改变,单纯说教、开导,避重就轻,往往事半功倍,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05
误区五:只要病人休息好了,病就好了。
很多精神疾病早期表现是失眠。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生物钟调节功能失常,或有大量精神病性症状引发焦虑、恐惧等情绪,引起失眠。单纯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恰如尧舜治水,“只堵不通”。只有彻底改善精神功能,控制精神症状才能取得良效。
06
误区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锥体外系副反应,如表情呆滞、动作迟缓、两眼发直、反应迟钝等类似“呆傻”的症状,这是一种可逆的类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一旦减药或停药,或合用抗胆碱药时,上述症状便会逐渐消失。临床上有些病人表现的呆傻,并非由于药物所致,而是疾病本身的发展结局或未经及时治疗反复发作、长期脱离社会导致的精神衰退表现。所以,抗精神病药物本身不会使病人变得呆傻。积极对原有精神疾病防治和康复训练,才会防治呆傻。
07
误区七:抗精神病药物会依赖和成瘾。
许多患者或家属“谈精神药物色变”,认为这些药物一旦吃上就难以停掉,即使忍受疾病的折磨或眼睁睁的看着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行为日益紊乱也不愿轻易用药。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明,属于多因素所致疾病,首选还是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或波动并非药物依赖或成瘾所致,而是自身疾病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药物的持续治疗。
08
误区八:只要病人没有精神症状,就可以停药。
系统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三期治疗,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复燃与复发。许多患者或家属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认为只要患者不打不闹了,听话了或者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就可以减药或停药了,这是错误的疾病治疗观念。精神疾病并不可怕,象普通感冒一样常见,但是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得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坚持用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谨遵医嘱,切莫自己自作主张,更改治疗方案。
来源:医大一医精卫科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