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参论语八六孝能成道 [复制链接]

1#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是微的意思。就是对父母的谏劝要微言,又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志。见就是现,见志就是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志跟意是有差别的,不是随便让父母知道你的意见就完了。对的就是对的,不对就是不对,所以这里特别用志字,古文的微言大义也就是在这些地方。既不是跟父母明争个是非对错,又要表达自己明确之志向所在,才叫做几谏,这样才是孝而不是愚孝。

如果父母不从,听不进去,为人子只好回到本位而立,继续孝敬父母不违逆他们。违逆就不叫几谏了,那大概是直谏了,君臣之间可以,父子之间不行。用现代话说就是家是讲情的,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所以《子路》篇中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孟子也说古人易子而教,就是因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这样家才有温情;家和万事兴,讲理而责善则只有鸡飞狗跳了。

劳而不怨就是父母不从,还要操(劳)心怎么样继续几谏,而不是抱怨父母的不是。只有把父母谏正过来,父母才不会陷于做人的不义,但要是直谏死谏让父母陷入不慈爱的声名里,则是大不义。曾子有次在地里弄坏了瓜苗,曾点一棒子就把他打晕了,回来还让孔子批评了,教育他应该是小杖受之,大杖则走。这让人家说父亲差点把他打死,就是陷父亲于不义了,所以讲孝道并不是愚孝,还是唯义所在,自己之义与父母之义孰大孰小,贤者识其大而已。若只从自身来看义之所在,已是对父母无情,自己亦实已大不义。

由几谏也可知忠孝之不同,自古只有移孝作忠,没有说能移忠作孝的,就因为忠是要讲义,讲理讲对错的,孝是讲情的,几十年前有部非常精彩的电视剧《义不容情》,这名字也可见没法移忠作孝的道理。人的感情是天生的,人若无情必然也无义,但不能说无义必无情,再无义的人对亲人还是有情的。所以中国文化谓之人情文化,国人之传统,国人育人之要义亦在此,乃使人成为一个真感情真性情之人,再来明辨义之孰大孰小,以成一有情有义之理想人格。必要时也可以为父母牺牲,因情义所在而为之,这样的人就自然能移孝作忠。

现在乃一味学知识,有多少用且不说,已经把理智与情感脱离,甚至对立化,实不如古人对人之认识全面。人被所谓理智污染之后再回来求感情就很难了,现在的离婚问题就可以很好说明这一点,其他单身问题、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也不能说没有这个教育的原因。所以说孝弟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这样人群世界才有路可走,人道才能行得通。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无论求学工作,不远游实在也难做到。但是自古学成之后回家事奉父母,不出仕也是一大传统,就是耕读传家,包括曾国藩都不让孩子从政,一直是以他爷爷为榜样。这些人是因为明白一己一世之功业与大同理想之关系。换句话说,人人读书学成之后就往都市挤,乡村自然没落,甚至农林荒芜,水土流失,难道这就是办教育、读书的目的?所以中国社会传统之乡村自治,实有极其浑厚的文化理想在其中。

当然孔子这里只还是讲孝,人老了之后,其情感需求,依赖心理都会越强烈,越会担心没用和被抛弃,越需要别人的接纳肯定,自古皇帝都要干到死,不敢退休就有这种心理,现代大企业家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孔子说父母还在世时,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要有方法让父母安心,安顿好父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学而》篇出现过,是与其志比较的;这里是接着上一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若没办法只能出去远游了,三年也不会改变对父母的那种爱心孝心,没有违背当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现,那就是真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作为子女,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为父母有长寿了一岁,所以欢喜,一方面又是老了一岁,离人生的终点也越近,与父母相处时间也越少,不能不忧惧。真正有孝心的人时时有这两种心理,矛盾并存的,这种喜惧心理越是明显,说明一个人的哀乐之情愈真,也是与父母之情愈深,越是一个真情之人。

古人说读书要懂命理医理地理,就是这里的道理,随着父母年龄增长,随时要有方法安顿好他们,就要靠这三理。不过真懂了,得了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三理则也只是一理,就像喜惧、哀乐,看是矛盾两面,实只是一情。一情从哪里来,从欲来,欲从哪里来,天生来的,天又从哪里来……所谓修道就是这样不断追寻,非常科学也是智慧,是自己身心性命证取来的,所以也叫心性之学,这样最后自然一通百通。

科学家讲宇宙起源于亿年前的大爆炸,也许几十年后有科学说起源于亿年前或90亿年前,那只叫做科学,不断精确,不等于真实,而且与人无关,绝不是身心性命之证取可比拟。宇宙又玄又远,回来看人道。现代心理学有两大基础,一个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一个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

潜意识是人不自知的,比如有时无意识的口误才是真实的表达,就是潜意识的作用。或者一个学生不想参加考试,可能会在考试时忘记带准考证、迟到、到了考场没带笔等等,这种“忘记”是不自知的,但是能帮他实现不考试。还有些罪犯出狱没多久又进去,反复这样,就有可能是潜意识不被社会接受的原因。

条件反射是人不自主的,比如敲膝盖头,小腿会自动弹起来。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会停尸几天,防止假死,然后孝子要守灵,防止老鼠啊猫啊什么小动物跳上去,有时候尸体会坐起来,这只是神经反应,就像菜市场的鱼,剁了头,片掉了肉,鱼尾巴还会动。医学院应该有一些这方面的实验,用中国话说叫做魂去魄在。

心理学这两大基础对不对?非常对,非常科学。人就是永远存在不自知和不自主的部分,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随时要知道要接受自己的不知道才是智慧的,也叫知命。现在心理问题那么多,最严重就是精神病了,什么情况呢?精神病就是无自知力和自制力,一般人只是小部分的不自知不自主,精神病人也很难说完全没有自知自主,但基本被定义为没有。所以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教育,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减少这个不自知和不自主,一直到全知全能(自主)。

潜意识就是真性情被意识抑制了形成的,所以中国人讲孝弟,就是恢复先天真性情,再让理智来配合。弗洛伊德讲梦是意识被抑制的表现,也有道理的。人的记忆都想不起一两岁的情形,就是小孩一般要到三岁左右才分清人我,才能讲清楚我的是我的,所以能回忆,梦的本质跟回忆一样(弗洛伊德讲的只算是原因),还是意识。

老子说能致婴儿,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也是婴儿,一般说一百天内,卤门没闭合的婴儿,这时候看世界跟成人不一样的,没有视深的。

古人是基于这些对生命的全面了解,才有孝弟忠信这套文化。7年美国FDA承认,中医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系统的东方医学,是整体的医学。怎么是整体呢,像广东人说一啖荔枝三把火,但真上火了用荔枝壳煲水喝就可以;梨子性寒,怕的人连核一起吃就好,这是自然界的整体性,也是中国人的认知。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本气受伤了,正气阳气弱了,邪气阴气就能入侵并表现出来,中医只讲寒热虚实,反映的是正气邪气的关系,依然只是一气,人活一口气就是这样,所以用药是要恢复人体先天功能,就是像修道先恢复婴儿状态一样,人体健康了病自然就没有危害。所以真懂了三理还是一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