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识温尼科特 [复制链接]

1#

很早就听过温妮科特的名字,但没有认真读过他的书,也没有认真听过关于他的课,但印象里觉得“他是一个温柔的英国男人”。

因为他的那些概念总是像一张张碎纸片一样,从一些讲课老师的嘴里飞出。比如“足够好的妈妈”,“没有婴儿这回事”,“过渡性空间”。直到今天赵丞智老师把温妮科特理论的框架拉了一下,我才算初识温妮科特。而这种认识,也是一种转述。

所以,我对温妮科特的初识,带着赵丞智老师的个人理解,也带着我个人的理解。究竟离真相有多远,就不得而知了。

精神分析范式

赵老师把精神分析范式分成两种。即经典精神分析范式和扩展精神分析范式。

经典精神分析范式,它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克莱因。

弗洛伊德认为人最主要的心灵冲突是俄狄浦斯冲突。以这种冲突为主的个体,意味着其人格发展进入到俄狄浦斯期,具有三人关系的特点,其人格水平在神经症水平。克莱因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内在客体关系,这意味着个体进入了二元关系,也就是具有自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其人格水平是边缘性人格组织。

对于处在上述情况发展水平的病人,治疗方法是“谈话疗法”,谈话疗法的主要目的是让“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让对方扩展对自己的认识,出现顿悟、反省。就像以更高更宽的视野去看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给自己松绑,让生活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

扩展精神分析范式,它的代表人物是温尼科特。

温妮科特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人格没有充分成长,情感没有发育成熟。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就进入了“绝对依赖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对父母是绝对依赖的,否则它是不可能存活的。这就是他的那句话“没有婴儿这回事”的来历,婴儿是不会单独存在的,它和母亲形成了一个“母婴组合体”。在这个组合体中,婴儿无法区分妈妈和自己。当婴儿喝到奶的时候,它不认为这是妈妈给它的奶,而是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个奶。婴儿也无法想象妈妈需要睡觉、吃饭、休息这样的事情。因为,在它的心里并没有和妈妈分开,妈妈的存在是因为它而存在,妈妈并不是另外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发展受挫,他的人格就会停滞在这个时期,并且带着这个期的“人—我”不分的特点。当这样一个病人进入到治疗,当他放下了社会面具,放松下来的时候,他的这种人格特点就会显现出来。他会难以容忍治疗师休假、收费、准点开始和准点结束这些设置。他会幻想,治疗师24小时都要随时待命,免费而投入地为自己服务,就像新生儿的母亲一样。在治疗室中,他可能会脱掉鞋袜,躺在沙发或者地上。

对于这样的来访,温妮科特认为诠释、无意识意识化不是好的治疗方法。他认为要使用“照护疗法”。即首先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